假
拼音:jiǎ
释义:1.借。2.虚伪的;不真实的(跟“真”相对)。3.凭借;利用。4.假定。5.连词。相当于“如果”。6.虚假的或质量差的东西。
组词
假牙 真假 狐假虎威 假如 假说 不假思索 假装 假日 假若 弄假成真拼音
jiǎ笔顺
丿 丨 𠃍 一 丨 一 一 𠃍 一 ㇇ ㇏左窄右宽。“亻”撇画长短、斜度适中,竖画正直。中部不宜太宽,横画均匀。右部上小下大;捺画收笔比横撇略低。
同音字
拼音为jiǎ的字 拼音为jia的字基础解释
1.虚伪的;不真实的;伪造的;人造的。2.假定。3.假如。4.借用。5.姓。详细解释
〈形〉
(形声。从人,叚( jiǎ)声。“叚”亦兼表字义。本义:不是真的)
同本义(跟“真”相反)
假,非真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假,今不然也。——《墨子·经上》
假寐永叹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小弁》。笺:“不脱冠衣而寐曰假寐。”
为假上将军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纪》
假令单于初立。——《汉书·匈奴传》
大丈夫定诸侯,即为真王耳,何以假为?——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
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又如:假姨姨(假亲戚,冒充的亲戚);假言(虚假不实的言语);假女(鸨儿称自己认作养女的妓女);假局(假局子。诱人的骗局,圈套);假子(非亲身的儿子,如干儿子、前夫之子等)
代理,非正式
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。——《韩非子·难二》
又如:假摄(代理职务);假髻(人造的发髻);假吏(暂时代理职务的官吏);假守(古代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)
〈动〉
通“叚”。借。兼指借出和借入
假,借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假尔大龟有常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
而假手于我寡人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
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。——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
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 虢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
以书假余。——明· 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假诸人。
而强假焉。——清· 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又如:假榻(借住);假馆(借馆舍以住宿;借用书塾读书);假宿(借宿);假以辞色(好言好语、和颜悦色的对待);假途灭虢(春秋时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。灭虢回兵时把虞国了灭掉了。后以此比喻以“假途”为名,行灭他国之实的计策)
租赁;雇佣
久假而不归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上》
又如:假居(租屋而居;暂借居住);假税(租赁应缴的税);假赁(借,租借)
凭借
假舆马者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假舟楫者。
善假于物也。
又如:假力于人(凭借他人的力量);假助(借助);假虎(比喻借用他人之事作威作福的人);假虎张威(狐假虎威)
授予;给予
假大兵权。——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假吾人彭聃之寿。——[英] 赫胥黎著、 严复译《天演论》
又如:假兵权(给予兵权);假人(授予人);假年(给以岁月。指延长寿命);假息(苟延残喘)
宽容;宽饶
大臣犯法,无所宽假。——《北史·魏世祖纪》
又如:假易(宽纵;宽容);假纵(宽纵)
伪托;假冒 。
如:假妆(假扮;扮作);假口(假托;假冒);假批子(冒名顶替者)
通“嘉”。赞美,表彰
假以溢我,我其收之。——《诗·周颂·维天之命》
假乐君子,显显令德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假乐》
假而礼之,厚而勿欺,则天下之士至矣。——《管子·小问》
假设,如果
假之有人而欲南,无多。——《荀子·正名》
假其惊怖斯言。——[英]赫胥黎著、 严复译《天演论》
又如:假饶(如果;假若);假似(如果;假设);假之(假若);假而(假如)
即使 。
如:假是(即使;纵然);假遭(即使,如果)
〈副〉
暂且;权宜
吾未哺食,请假设草具。——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状》
又如:假嘈(胡乱应付);假延(暂且延缓);假埋(假葬。暂时埋葬以待改葬);假翮(暂时依附)
〈介〉
凭借
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愿假宠以请予诸侯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
假此科敛丁口。——《聊斋志异》
当
假今之世。——《荀子》
另见 jià;xiá
〈名〉
休假
聊假日以消忧。——王粲《登楼赋》
又如:放假三天;假限(假期,假期的期限);假休(休假);假告(告假);假卒(休假的士兵)
另见 jiǎ;xiá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假-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266.【假】
一借。左傳僖公五年:“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。”引申作憑藉的意思。荀子勸學:“假輿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”又:“君子生非異也,善假於物也。”又“假寐”二字連用,指不脫衣冠睡覺。左傳宣公二年:“坐而假寐。”
二不是真的。史記淮陰侯列傳:“大丈夫定諸侯,即爲真王耳,何以假爲!”
注意:在“真假”這個意義上,先秦一般只用“偽”,兩漢以後才用“假”。
三如果。史記淮陰侯列傳:“假令韓信學道謙讓。”
[辨]假,借。在上古漢語中表示“借用”這個概念的時候,一般只用“假”,不用“借”。“假道於虞”不能說“借道於虞”。中古以後,則多用“借”而少用“假”。
假 jiǎ
① 动借;贷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以是人多以书~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” ② 动凭借;借助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生非异也,善~于物也。” ③ 动用;须。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将军之所知,不~仆一二谈也。” ④ 动给予。《谭嗣同》:“汉人未可~大兵权。” ⑤ 形非正式的;代理的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乃相与共立项羽为~上将军。” ⑥ 形虚假的;假的。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:“那里去辨甚么真共~?” ⑦ 动假装;装作。《狼》:“乃悟前狼~寐,盖以诱敌。”⑧ 连假使;假如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仆自卜固无取,~令有取,亦不敢为人师。” jià
名假期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府吏闻此变,因求~暂归。” xiá
① 名通“暇”,空闲时间。《越妇言》:“岂急于富贵未~度者耶?” ② 形通“遐”。高;远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世以为登~焉。”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jiǎ
1、[假借]jiǎ jiè
1.借用:家中无书,每向人~。 2.利用不是自己的名义、力量以达到目的:~名义。~权势。 3.六书之一。指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某个同音的词。如“其”,古作“ ”,本义是箕,后借用来表示代词的“其”,这个表示代词的“其”就是假借字。
2、[狐假虎威]hú jiǎ hǔ wēi
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。假:借。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。后以“狐假虎威”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、恐吓人。
3、[真假]zhēn jiǎ
暂无解释。
4、[假装]jiǎ zhuāng
故意做出某种动作或姿态来掩饰真相:他继续干着手里的活儿,~没听见。~糊涂。
5、[假冒]jiǎ mào
冒充:认清商标,谨防~。
6、[虚假]xū jiǎ
跟实际不符合:~现象。做学问要老老实实,不能有半点~。
7、[假山]jiǎ shān
园林中用石块(大多是太湖石)堆砌而成的小山。
8、[假牙]jiǎ yá
牙齿脱落或拔除后镶上的牙,多用瓷或塑料等制成。也叫义齿。
9、[假如]jiǎ rú
连词。如果,表示假设:~不把基础打好,以后学习就会有许多困难。
10、[假设]jiǎ shè
1.姑且认定:这本书印了十万册,~每册只有一个读者,那也就有十万个读者。 2.虚构:故事情节是~的。 3.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,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,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,就成为理论。
11、[造假]zào jiǎ
制造假冒产品:摧毁~窝点。
12、[假货]jiǎ huò
为欺骗顾客而制造的仿造品假货充斥市场。
13、[假日]jiǎ rì
〈名〉天上出现的假的太阳。
14、[假象]jiǎ xiàng
跟事物本质不符合的表面现象:擦亮眼睛,不要被~所迷惑。也作假相。
15、[假定]jiǎ dìng
1.姑且认定:~他明天起程,后天就可以到达延安。 2.科学上的假设,从前也叫假定。参看〖假设〗
16、[假发]jiǎ fà
1.供秃头或头发稀少的人作头饰戴用,或作为戏装、官员或专业人员装束或时髦装饰的一部分。 2.在前额发型轮廓上作成前流海或卷发的假发。 3.特指妇女戴的用以代替或补充天然头发的。 4.戴假发或提供假发或好像提供假发。 5.18世纪流行的假头发,带有一条黑色辫子,上下两端用蝴蝶结系扎。 6.许多剪下来的长发,一端固定在一起,装在使用者自己的头发上以构成某种发型。
17、[假想]jiǎ xiǎng
想象的;假定的:~敌。
18、[假话]jiǎ huà
1.不真实的话。 2.不真实的或不正确的话语或说法。
19、[假释]jiǎ shì
对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,在执行一定刑期后,确有悔改表现,不致再危害社会,予以附条件提前释放的制度。适用条件是有期徒刑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,无期徒刑执行刑期十年以上。对累犯以及杀人、爆炸、抢劫、强奸、绑架等暴力性犯罪,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不得假释。假释考验期内没有发现应当撤销假释的法定情况,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;如果又犯新罪或发现漏罪,则撤销假释,按数罪并罚处理。
20、[假扮]jiǎ bàn
为了使人错认而装扮成跟本人不同的另一种人或另一个人;化装:他~什么人,就像什么人。
21、[假若]jiǎ ruò
如果:~遇见这种事,你该怎么办?
22、[假说]jiǎ shuō
即“假设”
23、[假肢]jiǎ zhī
人工制作的上肢和下肢,供肢体有残疾的人使用。也叫义肢。
24、[假使]jiǎ shǐ
如果:~你同意,我们明天一清早就出发。
25、[假面]jiǎ miàn
假面具。
26、[假摔]jiǎ shuāi
指,在运动对抗过程中,A球员被B球员撞到,但A球员其实还不至于被撞得摔倒,但为了制造B球员的犯规,A球员在被B球员撞到后,身体顺势倒下,A球员的这种行为就叫做假摔。
27、[掺假]chān jiǎ
把假的掺在真的里面或把质量差的掺在质量好的里面。
28、[假意]jiǎ yì
1.虚假的心意:虚情~。 2.故意(表现或做出):他~笑着问:“刚来的这位是谁呢?”
29、[做假]zuò jiǎ
弄虚作假。
30、[假名]jiǎ míng
1.为隐瞒身份而另起的名字。 2.日文所用的字母,多借用汉字偏旁。草体字母叫平假名,楷体字母叫片假名。
31、[假票]jiǎ piào
暂未释义
32、[假唱]jiǎ chàng
也叫做夹口型、对口型,香港称咪嘴,指歌手于现场表演时播放预录歌曲,并以实际上未发声的唇型配合。
33、[假充]jiǎ chōng
装出某种样子;冒充:~正经。~内行。
34、[假死]jiǎ sǐ
1.因触电、癫痫、溺水、中毒或呼吸道堵塞等,引起呼吸停止,心脏跳动微弱,面色苍白,四肢冰冷,叫做假死。婴儿初生,由于肺未张开,不会啼哭,也不出气,也叫假死。如果及时抢救,大都可以救活。 2.某些动物遇到敌人时,为了保护自己,装成死的样子。
35、[假言]jiǎ yán
1.虚言,假话。 2.谓义旨深远之言。假,通“遐”。
36、[通假]tōng jiǎ
汉字的通用假借,即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。如借“蚤”为“早”、借“信”为“伸”、借“崇”为“终”等,多见于古书。现在简化汉字也有采用通假的,如借“谷”为“穀”、借“发”为“髮”等。假(jiǎ)。
37、[假托]jiǎ tuō
1.推托:他~家里有事,站起来先走了。 2.假冒:他~经理的名义签订合同。 3.凭借:寓言是~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。
38、[假案]jiǎ àn
为诬陷人而虚构的案件。
39、[假造]jiǎ zào
1.模仿真的造假的:~证件。 2.捏造:~理由。
40、[假手]jiǎ shǒu
利用别人做某种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:~于人。
jià
1、[放假]fàng jià
在规定的日期停止工作或学习:放了五天假。国庆节~三天。
2、[假期]jià qī
放假或休假的时期。
3、[请假]qǐng jià
因病或因事请求准许在一定时期内不做工作或不学习:因病~一天。他请了十天假回家探亲。
4、[度假]dù jià
过假日:~村。去海边~。
5、[长假]cháng jià
1.时间长的假期:春节~。 2.旧时机关或军队中称辞职为请长假。
6、[暑假]shǔ jià
学校中夏季的假期,在七八月间。
7、[节假]jié jià
1.因过节而放的假期。唐 元稹《和李校书新题乐府·五弦弹》:“赵璧 五弦弹徵调,徵声巉絶何清峭……旬休节假暂归来,一声狂杀 长安 少。”明 沉德符《野获编补遗·畿辅·元夕放灯》:“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,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,著他閒暇休息。”今多作“节假日”。 2.指节日和假日。《光明日报》1984.4.21:“平时,他搞展览设计……节假日或夜晚,他构思,拟画稿,从事业余创作。”
8、[休假]xiū jià
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后,停止一定时期的工作或学习:因病~。休了一个月假。
9、[产假]chǎn jià
在职妇女分娩前后按规定或经批准休息的一段时间。
10、[寒假]hán jià
学校中冬季的假期,一般在一二月间。
11、[年假]nián jià
1.寒假。 2.过年期间放的假。
12、[病假]bìng jià
因病请的假。
13、[例假]lì jià
1.依照规定放的假,如元旦、春节、五一、国庆等。 2.婉辞,指月经或月经期。
14、[春假]chūn jià
学校春季放的假,多在四月初。
15、[婚假]hūn jià
国家给予结婚者的法定假期。
16、[事假]shì jià
因办理个人的事而请的假。
17、[销假]xiāo jià
请假期满后向主管人员报到。
18、[假条]jià tiáo
〈名〉也说假条儿。指写明请假理由和期限的纸条子。
19、[告假]gào jià
请假:他家里有事,想告两天假。
20、[准假]zhǔn jià
暂未释义
21、[丧假]sāng jià
因有丧事而请的假。
22、[补假]bǔ jià
1.职工应休假而未休假,事后补给假日。 2.补办请假手续。
23、[公假]gōng jià
公家规定或上级批准的假期。
24、[批假]pī jià
批准假期。
25、[赉假]lài jià
给予假期。
26、[续假]xù jià
假期满后继续请假:~一周。续三天假。
27、[求假]qiú jià
请假。
28、[冬假]dōng jià
研究之结果,自觉和灵峰之梅,并无感情,倒是和糟鸡酱鸭,颇表好感。
近义词
jiǎ
1、[伪]wěi
1.有意做作掩盖本来面貌的;虚假(跟“真”相对):~装。~造。作~。~钞。去~存真。 2.不合法的;窃取政权、不为人民所拥护的:~政权。~军。~组织。
反义词
jiǎ
1、[真]zhēn
1.真实(跟“假、伪”相对):~心诚意。千~万确。去伪存~。这幅宋人的水墨画是~的。 2.的确;实在:时间过得~快!。“人勤地不懒”这话~不假。 3.清楚确实:字音咬得~。黑板上的字你看得~吗? 4.指真书:~草隶篆。 5.人的肖像;事物的形象:写~。传~。 6.本性;本原:返璞归~。 7.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