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
拼音
zī笔顺
丶 ㇀ 丿 ㇇ 丿 ㇏ 丨 𠃍 一 一 一 丿 丶同音字
拼音为zī的字 拼音为zi的字基础解释
见“资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資-中華語文大辭典資资ㄗzī1.財物的統稱;資金。[例]~產|投~|外~|耗~數萬。2.費用。[例]郵~|車~|欠~。3.用錢財幫助。[例]~助|~學助困。4.供給;作為。[例]可~借鑒|以~鼓勵。5.(人的)素質;稟賦。[例]~質|~性。6.資格;閱歷。[例]~歷|~深|論~排輩。7.材料。[例]談~|~料。8.指資本家。[例]~方|勞~關係。9.具有;具備。[例]文武兼~。10.姓。
資-漢語大字典資
〔资〕
《説文》:“資,貨也。从貝,次聲。”
(一)zī 《廣韻》即夷切,平脂精。脂部。
(1)货物、钱财的总称。《説文·貝部》:“資,貨也。”《易·旅》:“懷其資,得童僕,貞。”王弼注:“資,貨。”《詩·大雅·板》:“喪亂蔑資,曾莫惠我師。”毛傳:“資,財也。”清譚嗣同《仁學》:“賦税之取於民,所以為辦民事之資也。”
(2)积蓄。清段玉裁《説文解字注·貝部》:“資,資者,積也。”《國語·越語上》:“夏則資皮,冬則資絺,旱則資舟,水則資車,以待乏也。”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身以積精為德,家以資財為德,鄉國天下皆以民為德。”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,如姬資之三年,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讎,莫能得。”司馬貞索隱:“資者,畜也。謂欲為父復讎之資,畜於心已得三年矣。”
(3)给与;供给。《篇海類編·珍寳類·貝部》:“資,給也。”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王資臣萬金而遊。”高誘注:“資,給。”《漢書·項籍傳》:“願大王資餘兵,使擊常山,以復趙王,請以國為扞蔽。”《醒世恒言·李汧公窮邸遇俠客》:“喒資身尚且無策,安能為人謀這事?”
(4)给济,帮助。《集韻·脂韻》:“資,助也。”《莊子·大宗師》:“堯何以資汝?”郭象注:“資者,給濟之謂。”《韓非子·内儲説下》:“資其輕者,輔其弱者,此謂廟攻。”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此殆天所以資將軍,將軍豈有意乎?”
(5)取用。《廣雅·釋詁一》:“資,取也。”《易·乾》:“萬物資始。”孔穎達疏:“萬象之物,皆資取乾元,而各得始生。”《尚書大傳·堯典》:“資鬯於天子之國然後祭。”鄭玄注:“資,取。”宋王安石《與馬運判書》:“富其家者資之國,富其國者資之天下,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。”
(6)凭借。《篇海類編·珍寳類·貝部》:“資,憑。”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夫七尺之橈而制船之左右者,以水為資。”《文選·顔延年〈皇太子釋奠會作詩〉》:“資此夙知,降從經志。”李善注:“資,猶藉也。”梁启超《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》第九章:“劳力者必资土地乃能产物。”
(7)利用。《廣雅·釋詁四》:“資,用也。”《禮記·少儀》:“致馬資於有司。”鄭玄注:“資,猶用也。”严复《原强》:“由是以捍风雨,卫室家,虽资之数百年可也。”
(8)具有,具备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關羽傳》:“孟起兼資文武,雄烈過人。”《後漢書·吴蓋陳臧傳論》:“然敵無秦項之彊,人資附漢之思。”唐玄宗《册突騎施黑姓可汗文》:“卿才略備舉,知勇兼資,强足抗敵,威能率下。”
(9)禀賦,人的才质、性情。《荀子·性惡》:“今人言性,生而離其樸,離其資,必失而喪之。”楊倞注:“資,材也。”《漢書·彭宣傳》:“臣資性淺薄,年齒老眊。”顔師古注:“資,謂天性也。”清魏源《默觚下·治篇》:“絶世之資,必不如專門之夙習也。”
(10)资料;材料。晋王羲之《與謝萬書》:“欲與親知時共懽讌……語田里所行,故以為撫掌之資。”梁启超《欧战蠡测·小叙》:“每相见必以欧战为一谈资。”
⑪资本家及资产阶级的简称。如:劳资两利。毛泽东《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》:“实行增产节约,劳动竞赛,提高劳动生产率,降低成本,提高数量质量,这样对公私劳资都有利。”
⑫指地位、声望、阅历等。《文選·干令升〈晋紀總論〉》:“而世族貴戚之子弟,陵邁超越,不拘資次。”唐韓愈《永貞行》:“夜作詔書朝拜官,超資越序曾無難。”李劼人《大波》第三部第三章:“资轻望浅,舆论不孚。”
⑬时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賤之而弗憎,貴之而弗喜,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。”高誘注:“資,時也。”
⑭减。《儀禮·少牢饋食禮》:“資黍于羊俎兩端。”鄭玄注:“資,猶減也。”
⑮货,贩卖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序官》:“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,謂之商旅。”鄭玄注:“商旅,販賣之客也。”《莊子·逍遥遊》:“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,越人斷髮文身,無所用之。”陸德明釋文引李頤云:“資,貨也。章甫,殷冠也。以冠為貨。”
⑯粮食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吾子淹久於敝邑,唯是脯資餼牽竭矣。”杜預注:“資,糧也。”《後漢書·袁紹傳》:“北兵雖衆,而勁果不及南軍;南軍穀少,而資儲不如北。”
⑰利,锋利。《易·旅》:“旅于處,得其資斧。”王弼注:“斧所以斫除荆棘,以安其舍者也。”《後漢書·杜喬傳》:“故陳資斧而人靡畏,班爵位而物無勸。”李賢注引《前書音義》曰:“資,利也。”按:“資斧”本义为利斧。程颐解作“資財”、“器用”。后因称旅费、盘缠为“資斧”。
⑱通“齎”。送。《爾雅·釋言》:“將,資也。”郝懿行義疏:“資者,齎之叚音也。……是齎訓送,與將義同。”《廣雅·釋言》:“資,操也。”王念孫疏證:“資與齎通。”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戰而死者,其人之葬也,不以翣資。”陸德明釋文:“李云:資,送也。”《漢書·嚴助傳》:“今發兵行數千里,資衣糧,入越地。”顔師古注:“資,猶齎。”
⑲通“咨”。1.谋,询问。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·履部》:“資,叚借為咨。”《禮記·表記》:“事君先資其言。”鄭玄注:“資,謀也。”《新書·禮容語下》:“動其莫若敬,居莫若儉,德莫若讓,事莫若資。”2.嗟叹声。《字彙·貝部》:“資,與咨同。嗟歎聲。”漢揚雄《太玄·樂》:“極樂之幾,不移日而悲,則哭泣之ਲ(Ӈ。”范望注:“ਲ(Ӈ,憂哀之皃也。”
⑳通“ગ˯܈齊)”。丧服名。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·履部》:“資,叚借為ગˣ\u0002”《荀子·禮論》:“資麤,衰絰、菲繐、菅屨,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衣服者也。”楊倞注:“資與齊同,即齊衰也。”《韓非子·外儲説右上》:“吾民之有喪資者,寡人親使郎中視事。”于省吾注:“資、齊古字通。此謂有喪事齊衰之服者。”《禮記·昏義》:“為后服資衰,服母之義也。”鄭玄注:“資,當為齊,聲之誤也。”
㉑通“至(zhì)”。到。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·履部》:“資,叚借為至。”《禮記·緇衣》:“資冬祁寒。”鄭玄注:“資,當為至,齊、魯之語,聲之誤也。”
㉒通“茨(cí)”。填塞。《墨子·備梯》:“客衆而勇,煙(堙)資吾池。”俞樾平議:“資當讀為茨。《淮南子·泰族篇》:‘茨其所决而高之。’高注曰:‘茨,積土填滿之也。’是茨與堙同義。古茨字或作薋。《墨子》書作資者,即薋字而省艸耳。”
㉓水名。发源于湖南省武冈市,东流与沅水合,入洞庭湖。《水經注·資水》:“資水出零陵都梁縣路山。”明徐問志《讀書劄記》卷二:“沅、辰、漸、元、叙、酉、澧、資、湘九水是為九江,皆合于洞庭。”
㉔古州名。西魏置,治阳安(今四川省简阳市西北)。北周移治资阳。隋又移州治盘石县(今四川省资中县)。寻改为资阳郡。唐复曰资州,徙治内江。民国改州为资中县。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·歷代州域形勢五》:“資州,漢犍為郡地,西魏曰資州,隋唐因之,亦曰資陽郡,領盤石等縣八。”
㉕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三》:“資氏,黄帝之後,食采益州資中,因以為氏。《風俗通》:資成,陳留人。望出南陽會稽。”
(二)zì 《集韻》資四切,去至精。
同“恣”。放纵。《集韻·至韻》:“恣,《説文》:‘縱也。’秦刻石文作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