貲
拼音:zī
释义:1.罚款,罚缴财物。按,《说文·貝部》:“赀,小罚以财自赎也。”。2.汉代对未成年者征收人口税。魏晋南北朝指征收绢绵等实物的户调。参见“貲錢”。3.文书;契约。4.估量;计算。5.价值;价格。6.匈奴称奴婢。参见“貲虜”。7.通“資”。货物,钱财。8.通“資”。辅助。9.细布。参见“貲麻”、“貲布”。10.通“訾”。毁谤非议。
拼音
zī笔顺
丨 一 丨 ㇀ 丿 乚 丨 𠃍 一 一 一 丿 丶同音字
拼音为zī的字 拼音为zi的字基础解释
见“赀”。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貲-中華語文大辭典貲赀ㄗzī1.計算(物品的價格或數量)。[例]不可~計|所費不~。2.〈書〉罰款;罰繳(財物)。[例]閉獄掠拷,使出錢自贖,~物少者至於死徙(《後漢書‧卷三十四‧梁統列傳》)。3.〈書〉價格。[例]布織財物,皆立其~(《管子‧乘馬數》)。4.〈書〉財貨。通「資」。[例]捐~濟貧,當效堯夫之助麥(《幼學瓊林‧卷四‧花木類》)。
貲-漢語大字典貲
《説文》:“貲,小罰以財自贖也。从貝,此聲。漢律,民不繇,貲錢二十二。”
zī 《廣韻》即移切,平支精。支部。
(1)罚缴(财物)。《説文·貝部》:“貲,小罰以財自贖也。”《睡虎地秦墓竹簡·秦律十八種·關市》:“為作務及官府市,受錢必輒入其錢缿中,令市者見其入,不从令者貲一甲。”又《效律》:“衡石不正,十六兩以上,貲官嗇夫一甲;不盈十六兩到八兩,貲一盾。”
(2)汉代指对未成年人所征的口赋钱,魏晋南北朝时指按户征收绢绵等实物的户调。《説文·貝部》:“貲,漢律,民不繇(徭),貲錢二十二。”朱駿聲通訓定聲:“七歲至十四歲不任傜役,出貲錢二十三,所謂頭錢是也。”《晋書·石勒載記》:“勒以幽冀漸平,始下州郡閲實人户,户貲二匹,租二斛。”《北史·魏紀》:“詔大軍所經州郡皆復(除免)貲租一年,除山東人租賦之半。”
(3)通“資”。财货。《玉篇·貝部》:“貲,財也,貨也。”《六書故·動物四》:“資,别作貲。”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·履部》:“貲,叚借為資。”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(司馬相如)以貲為郎,事孝景帝,為武騎常侍,非其好也。”唐劉禹錫《賈客詞》:“高貲比封君,奇貨通倖卿。”《明史·徐光啟傳》:“蓋棺之日,囊無餘貲。”
(4)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。《管子·山權數》:“之☀為無貲。”《後漢書·陳蕃傳》:“采女數千,食肉衣綺,脂油粉黛,不可貲計。”李賢注:“貲,量也。”《齊民要術·序》:“隆又禁改之,所省復不貲。”《新唐書·牛僧孺傳》:“韓弘入朝,其子公武用財賂權貴,杜塞言者。俄而弘、公武卒,孫弱不能用事,帝遣使者至其家,悉收貲簿,校計出入。”
(5)价,价格。《管子·乘馬數》:“布織財物,皆立其貲。”《晏子春秋·外篇上二十五》:“景公賜晏子狐之白裘,玄豹之茈,其貲千金,使梁丘據致之。”
(6)匈奴对奴婢的称呼。《三國志·魏志·烏丸鮮卑東夷傳論》“使譯時通,記述隨事,豈常也哉”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《魏略·西戎傳》:“匈奴名奴婢為貲。”《南齊書·河南傳》:“虜名奴婢為貲,一謂之‘貲虜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