視
拼音:shì
释义:1.“眎”的今字。2.看。3.观察;审察。4.监视;督察。5.探望。参见“視疾”。6.看待;对待。7.照顾;照料。8.嘱咐;教导。9.治理;处理。参见“視朝”。10.比照,比拟。11.引申为好比。12.比较。13.效法。14.活;生存。15.接纳。16.引申为理睬。17.周时诸侯使卿以大礼代谒天子。18.通“示”。以事或物示人。19.通“指”。参见“視撝”。20.水名。即涀水。在今河南省叶县西。21.姓。晋代有视连。见《晋书》。
拼音
shì笔顺
丶 ㇇ 丨 丶 丨 𠃍 一 一 一 丿 乚同音字
拼音为shì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基础解释
1.“视”的繁体字。 2.看、見:“凝視”、“注視”。唐•杜甫《彭衙行》:“從此出妻拏,相視涕闌干。” 3.察看、觀察:“視察”、“巡視”。《論語•為政》:“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廋哉,人焉廋哉?”《管子•四時》:“令有時,無時則必視,順天之所以來。” 4.看待、對待:“忽視”、“仇視”、“一視同仁”、“視如己出”。《孟子•離婁下》:“君之視臣如手足,則臣視君如腹心。” 5.辦理、治理:“就職視事”。《史記•卷五•秦本紀》:“韓王衰絰入弔祠,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弔祠,視喪事。” 6.顯示、表示。通“示”。《詩經•小雅•鹿鳴》:“視民不恌,君子是則是傚。”《漢書•卷三十一•陳勝項籍傳》:“已渡,皆湛舡,破釜甑,燒廬舍,持三日糧,視士必死,無還心。” 7.比較、比擬。《孟子•萬章下》:“大夫受地視伯,元士受地視子男。”孫文《黃花岡烈士事略序》:“環顧國內,賊氛方熾,杌隉之象,視清季有加。” 8.效法。《書經•太甲中》:“王懋乃德,視乃厥祖,無時豫怠。”《孔安國傳》:“言當勉修其德,法視其祖而行之,無為是逸豫怠惰。” 9.眼力。唐•韓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,而髮蒼蒼。”详细解释
按字解释
词典解释
視-中華語文大辭典視视ㄕˋshì1.看。[例]注~︱~力︱目不斜~。2.察看;考察。[例]透~∣審~︱~察。3.看待;對待。[例]等閒~之︱忽~︱重~。4.姓。
視-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127.【視】
一看。禮記大學:“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。”左傳莊公十年:“下視其轍。”
引申爲看待。左傳成公三年:“荀罃善視之。”
又爲按照。孟子萬章下:“天子之卿受地視侯。”(按照侯的身份受地。)
[視…爲]比……更(後起義)。孫樵書褒城驛壁:“蓋當時視他驛爲壯。”
二通“示”。“示”本是“使看”的意思,所以能用“視”字表示。詩經、尚書、禮記都有這種“視”字。漢書多以“視”爲“示”。如高帝紀敘述張良勸劉邦把棧道燒掉,一方面可以防止諸侯來侵襲,另一方面“亦視項羽無東意”。(也讓項羽看見劉邦沒有向東進軍的意思。)
出处
引证
故事
造句
接龙
组词
shì
1、[虎視眈眈]hǔ shì dān dān
虎视眈眈,像老虎要捕食那样注视着。形容贪婪地盯着,随时准备掠夺。